您的位置:首页 >互动论坛 >

DxOMark是否可信? 厂商为何喜欢给自己贴标签?

2021-04-22 10:44:21    来源:家电网

从早年间的红点奖、IF设计奖,再到如今盛行的莱茵认证,不管是家电厂商还是手机厂商,总喜欢在产品上贴上海外机构给予的标签,让其为自家的产品提供技术背书。过去专注于相机认证领域的DxOmark更是凭借华为手机,直接成为了检测认证机构中的“爆款”。

然而,随着检测认证机构越来越多的面向大众,为大众所熟知,其由商业公司经营,并收取厂商认证费用的“付费认证”商业模式,也开始受到质疑。产品上的技术认证标签是否必要,又是否可信,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1

厂商的技术背书同时也是消费者的选购参考

如何快速直观地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某一项功能可以达成什么样的效果,最靠谱的方法恐怕是让消费者亲身试用,所以手机厂商们开设的线下门店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予消费者一个体验产品的场所。

但这个方法只在产品已经在渠道铺设了之后管用,而在发布会上给消费者一个“高大上”的认知的最好方法,就是专业机构的背书。

华为手机的摄像头就是这样封神的。

华为手机和DxOMark是彼此成就的,在DxOmark的认证排名以及徕卡认证之下,华为多款手机摄影性能登顶。这一举将华为手机抬入高端市场,而DxOmark则凭借华为的知名度在中国市场打出了名气。后来不少手机厂商开始付费进行DxOmark认证,并频繁在DxOmark的榜单上出现。

尽管独立第三方认证机构是需要付费的,但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靠谱的。机构的认证,相当于给予了消费者对产品技术表现的预期。比如杜比视界,尽管认证费用并不便宜,但当产品在技术规格上,达到了认证标准,那么厂商通过杜比公司认证,获得相关的认证标识,对产品的对外宣传是有利的。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认证机构的存在,可以更加精准的匹配自身的需求。比如对护眼有严格要求的,可以认准德国莱茵认证,对画质、HDR有高需求,那么杜比视界认证,就是最好的参考标准。

不可否认的是,检测认证机构的普及可以培养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要求,以促进行业技术以及产品品质的提升。但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加剧产品的同质化,比如DxOmark有自身的标准偏好,那么厂商为了提升自己在DxO榜单上的排名,就会按照机构的规则调教自己的相机,而偏离了追求最优成像的根本目的。

2

可以相信,不能迷信

“付费”是厂商和检测认证机构不可回避的敏感问题。在过去,宣称“独立第三方”的机构无不在这个问题上翻车,其中2014年,王自如和罗永浩在就锤子手机设计问题的PK成为了经典名场面。明面上辩论的是手机问题,但根源直指王自如创办的Zealer是小米投资的公司。

而在同一时代里,手机的比拼标准,并非摄像头、屏幕等等元素,而是性能。早年间手机厂商们在发布会PTT上精心准备的是跑分机构的数字,甚至衍生出了“不服跑个分”这样源远流长的梗。而当时第三方的跑分软件安兔兔,也被指出接受小米投资。

而近来翻车最明显的就是前文中提到的DxOmark。近期关于DxOmark的争议,来自于收费行为。事实上,DxOMark并非单纯的图像质量检测机构,其主业是咨询公司,主要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厂商拍出更好的照片。而问题就在此间发生,因为这意味着,只要厂商出钱请DxOMark提供咨询服务,那么就可以产品在其检测认证中获取高分。通俗地讲,就是既当教练又当裁判。

在去年,前OPPO副总裁沈义人发微博指出,DxOMark测试的一加8Pro和OPPO Find X2 Pro采用了同款规格的屏幕,但在实际测试中,DxOMark却给予了不同的分数,造成了十几分的分差。更有网友指出,在测试OPPO Find X2 Pro时没有撕掉出厂保护膜。

而近期发布的OPPO Find X3 Pro影像评测报告中,DxOMark指出Find X3 Pro并没有搭载自由曲面光学组件,这与OPPO发布会上宣传的截然相反。OPPO前副总裁沈义人发微博称,“有钱能使鬼推磨,DxOMark测屏幕不揭膜的教训还没长,现在都可以捏造事实了。”

在此背景下,部分厂商已经逐渐失去对DxOMark的信任,一加创始人刘作虎表示,今年的一加9系列不会送测DxO。

DxOMark是否可信?有业内人士指出,看DxOMark的评测报告,不能仅看其提供的分数,具体的检测报告相比起分数更加重要,消费者应根据评测报告的具体内容做出判断。

2019年德国莱茵TÜV 认证也因收费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彼时魅族新机16T发布,宣称自己的这块屏幕,通过了德国莱茵TÜV 蓝光护眼认证。而就在发布会后不久,莱茵官方微博称魅族16T并未通过认证,强烈谴责并准备将魅族告上法庭。事实上,魅族所采用的的三星屏幕通过了德国莱茵TÜV 认证,没有通过认证的的魅族16T,这引来了网友对美国莱茵TÜV 认证“吃相”的质疑。

“公信力”是检测认证机构赖以生存的根本,检测认证机构在为企业提供技术背书的时候,也需要为产品的实际性能、使用效果负责,一旦实际情况与技术认证的存在较大差异,消费者对检测认证机构失去信任,那么企业抛弃检测认证机构也只是时间问题。

而在现行的商业模式下,容易引发消费者关于“拿人手软、吃人嘴软”的联想。财务不独立,运作依靠厂商的方式很难消除消费者的质疑,但检测认证机构并非慈善公益机构,不会也不能“用爱发电”,这是矛盾所在。不过,不可否认检测认证机构和企业、消费者是彼此需要的,因此在真正有效且独立的商业运作模式诞生之前,会一直维持当前的尴尬情况。

关键词: 莱茵杜比

相关阅读

精彩推送